第13辑 | 谨以此真游戏,献给两岁的你

原创 2020-06-01  2086

本文系安吉幼教原创内容,如需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:“转自安吉幼教网站(www.ajplaychina.com)”及本文文章作者。


undefined

# 跨界共读 #

- 第 13 辑 -


此处为视频

(点击收听本期跨界共读音频)



undefined

图片供稿  月半


 领读者 

 南京 月半 


如果你身边,恰巧有这样一个两岁的孩子,恰巧这个孩子倔、调皮、力气大、不听指挥、经常惹怒你,让你觉得“真是可怕的两岁”,那么,请先静下来,看着娃娃的眼睛。


两岁的孩子不一定会说话,但是他的眼睛一定会说话:永远闪烁着求知欲、不解、观察、试探、适应——他竭尽全力地搜索并制造他自己的乐趣。


讲真的,这样一个孩子,可怕吗?


那,孩子为什么哭?

因为他觉得不舒服,觉得假啊!

undefined

图片供稿  月半


确切地说,这个“假”,就是《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》开篇中,程学琴老师抨击的“假游戏”之假。


所以,当我看到程老师的四个连环问之后,虽然说的是3-6岁娃娃的幼教问题,但这一连串对“假游戏”的炮轰,对于0-3阶段孩子的家庭教育来说,简直太切中内心槽点了。


我是如何发现假的?

答:体会生活。

坐标南京,一个教育大省的省会,可以想象得出各种幼教资源极其丰富。在这个城市成为母亲是幸运且享福的,从大肚子开始到孩子2岁,如果把这个历程比喻成为类似校本课程的“家本”课程的话,模板可以是:


游戏课程:孕妇瑜伽、胎教理论、月子会所、早教班、夏令营、网课……


游戏材料:安抚奶嘴、进口绘本、积木、电动玩具……


游戏环境:游乐场里的山洞和鱼池钓鱼、商场内的萌宠乐园、体感游戏戴着VR眼镜体验走吊桥……栩栩如生。


甚至还有游戏伙伴:如果家长没时间陪孩子,您可以买一个智能机器人和他对话!


undefined

图片供稿  月半


作为一个吸着尾气长大的城市人,我从不拒绝消费主义的生活,因为这就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。上早教班可以认识多一些同龄孩子,去亲子乐园,包括在Pad上玩游戏、戴着眼镜玩体感游戏,这也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,假假地“体验生活”,孩子满足,大人放心。


造景栩栩如生,花费真金白银,出发点全都是真切实意的爱。但是,正是在这些“真”当中,冒出了各种稀奇古怪的“假”。这些假,是真的假。孩子一开始就不喜欢、不舒服,后来上瘾了,戒了又痛苦,于是哭闹,非常可怕地哭闹。


比如,假玩具。明明积木应该是孩子自主构建的材料,偏偏你选择了严格按照图纸要求孩子拼的乐高积木,一次性拼好了就放柜子上摞灰,孩子无趣;


比如,假安抚。安抚奶嘴,明明婴儿在不饿的时候,一个人好好的,已经不依赖乳头了,但偏偏你非得让婴儿嗦着一个东西,然后婴儿好不容易习惯了嘴里永远衔着的安全感时,又硬生生抽走,笑着对他说:“宝宝长大啦~不能再用安抚奶嘴了噢!”孩子大哭;


比如,假训练。声称让孩子自主排便的“一撒尿就会唱歌奖励”的玩具马桶,把人类明明已经进化好的生理反应变成了条件反射,让天真的孩子对着正常马桶嚷着“这个不唱歌”,哪怕憋尿;


比如,假环境。明明婴儿的视网膜发育就是喜欢颜色对比强烈的、大红大绿的东西,偏偏你却给他选择的东西全是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系,ins风,玛卡龙风,孩子拍照好看;


比如,假户外。明明答应好的孩子去户外兜风可以放风筝、踢球,偏偏你选择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支一个帐篷躲起来玩手机,孩子一个人蹲在地上摘野花不说话;


……


假的能有多坏?

答:能让人觉得2岁和30岁

都很可怕。

有时想想,时光倒回百年前,同样在南京,同样是关于“假”的问题:


——1926年陶行知就提出了当时幼儿园存在的三种弊病:外国病、花钱病、富贵病,“幼稚园只是富贵人家的专用品,平民是没有份的”。


——而在我心中如同“神爸爸”一样的陈鹤琴先生,也在《家庭教育》中提过游戏对象的问题:“小孩子玩的玩物要是‘活’的,不要是‘死’的”;要踢毽子、搭积木,而不是看“西洋影片”“六面图”;“小孩子玩几遍,变不出新花样,没意思就扔掉了”;“凡小孩子没看过或者无法想象的,大多是不会真喜欢的。”


2岁的孩子,在通过感知运动成功感受到环境的善意之后,正打算继续努力加把劲,通过运算去构建自己的世界。那么这时:


如果他发现面前全是已经被规划好的世界,会不会沮丧?


如果发现自己的习惯被认定为坏习惯于是被剥夺,会不会难受?


如果发现自己的行动得到的却是没有回应或者假的回应,会不会气愤?


这样的体验,换在一个成年人身上,会不会造反?会成为“可怕的30岁”吗?


很多假2岁带来的问题,以为孩子就是一个孩子哭了,闹了,可怕了,就在孩子身上找问题,却从来没有看到大人是不是带来了假的东西,违背了孩子的真,让孩子不舒服。


而“真游戏”,就是破解“假生活”的武器。


我是如何发现真的?

答:观察孩子。

孩子大远,刚满2岁,有自己的气质,性格和行为习惯也有自己的优缺点,胃口好,力气大,话多,对人热情,但是遇事胆怯,脾气差,没有耐心。孩子普普通通,不是天使宝宝。我也是普通妈妈,没条件全职在家,普普通通地朝九晚五,开源节流。


但我也很特别,是一个敏感的母亲,喜欢观察他,试着理解他。两年间,我几乎一有时间就带他出去玩,像招待一个远方而来的朋友,向他介绍身边每一个人、每一棵树,以及我们共同生活的这座城市。


undefined

图片供稿  月半


在实践中,我渐渐发现,孩子好像天生知道什么是真:


——相对于塑料的水果切切乐玩具,他更喜欢真实水果触感,哪怕手捏爆汁一团糟;

——喜欢看人的交流,哪怕音箱里放着儿歌也要亲眼看着你唱出来;

——喜欢用积木搭出他见过的东西,电视塔,雕塑……而不是按照说明书推荐的形状去搭;

——喜欢学着我向邻居喊“你好”“再见”,却从来不喜欢翻《宝宝懂礼貌》绘本;

——喜欢在公园里蹲着找树叶,拿回家在书本里找出实物图,得意地喊出“一模一样”!

……


真的游戏有多好?

答:能让“3岁看大”变成

一个开放性问题。

遇到了《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》这本书。我喜欢程老师开篇的醒文,更喜欢其中一个个孩子笑脸照片旁边的鲜活案例。特别是书中对3-6小朋友的观察,和我自己对身边这位2岁孩子的观察简直无缝对接,暗暗惊喜。


比如,孩子们一个个抱着绳子,把自己当成羊肉串的案例,让我想起大远拿着浴巾突然站起来裹住自己,大喊“莫愁女”,把自己当成一个雕像;


孩子们在一个泥巴塘里,没人教过他们,却会用盆和铲子当作小船和桨,让我想起大远曾经蹲在一个小区游乐旋转盆旁边,捡回来树叶、树枝在“奶奶炒菜”,也没人教过他;


孩子们在跳台上,知道要放好垫子才能跳规避危险时,让我想起大远一直自己拿着瓷碗瓷勺吃饭,反而因为知道易碎而不会去摔;


孩子们一日总结今天建构的游戏时,天马行空地介绍他们设立的游戏规则和目的,让我想起大远主动说出的第一个故事是“小猪、大象、长颈鹿排队,去鼓楼医院,走路”,自由地在想象力和现实经验中穿行;

……

孩子只喜欢真的游戏,正如同他们天生就喜欢听真话、讲真话、摸真的东西、过真的生活。这个真,并不是需要大人花多大代价“营造”出的真,而是尊重孩子内心世界的真。


undefined

图片来自《放手游戏 发现儿童》P75


我很喜欢书里面一张游戏照片:一个男孩站在凳子上,搭着木头块,搭得很高;在他身后不远处,是塔吊正在盖起高楼。相机拍下了这个小胖子脸上真实的小心翼翼,还有挺直的身板中藏不住的成就感。


那他以后会成为一名工程师吗?

我想,安吉游戏会给出一个开放性的答案。



undefined


听完领读者的分享,您有什么话想说?

快去评论区留言吧!





undefined
undefined

 《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》

 扫描二维码购书  


undefined



# 你就是下一位领读者 #

我们相信,教育是一个不限领域、更具包容性的话题。身处教育学、社会学、新媒体、人工智能、工业设计等任何领域的你、我、TA都是参与者。无论你是何种职业、什么年段,都能从不同视角发现童年游戏与终身发展的链接,发现儿童,发现自己,发现教育的真谛。


因此,我们发起了这场《放手游戏 发现儿童》# 跨界共读 #活动。我们期待已经手捧新书的您,一起加入共读行列。和我们分享本书中让您印象深刻的段落,以及这些文字又勾起了您的哪些故事。


共读音频请发送编辑部邮箱:service@ajplaychina.com




-  END  -



相关推荐


跨界共读 第12辑 | 游戏是为整个人生做准备

跨界共读 第11辑 | 我是5年级的潘奕诺,一个玩安吉游戏长大的孩子

跨界共读 第10辑 |我希望始终有,真游戏中笑对未知的勇气



觉得文章不错,分享给好友

觉得文章不错,分享给好友

热门推荐